導讀:食品的可追蹤性近年來成為不論是由政府、食品生產制造者以至消費大眾均所關心的一個問題。一般而言,要求落實食品可追蹤性制度可有兩個趨動因素:允諾趨動因素以及價值趨動因素。前者是法規(guī)制定管理機構對于社會對于食品來源以及安全與否關切之允諾響應,而后者則是產業(yè)伙伴在提高供應鏈效率進而建立品質與安全的品牌價值,漁產品亦不例外。
前言
食品的可追蹤性近年來成為不論是由政府、食品生產制造者以至消費大眾均所關心的一個問題。一般而言,要求落實食品可追蹤性制度可有兩個趨動因素:允諾趨動因素以及價值趨動因素。前者是法規(guī)制定管理機構對于社會對于食品來源以及安全與否關切之允諾響應,而后者則是產業(yè)伙伴在提高供應鏈效率進而建立品質與安全的品牌價值,漁產品亦不例外。
根據國際標準組織(ISO)8402的標準定義可追蹤性如下: 『可追蹤性是指對于任何所考量事物之追蹤回溯其歷史、應用或場所地點之能力?!?, 在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省針對海產食品可追蹤性,于2005年6月所完成的一份報告中對“可追蹤性”所提出的一個簡單實用的定義則是: 『可追蹤性是指對一個單元或一批產品在經由所有生產、處理以及配銷階段時所具有不論是正向或逆向追隨或辨識的能力。』
可追蹤性系統(tǒng)在各種不同的行業(yè)領域中均已行之有年,當然其應用范圍會隨著工具技術的變化會有所改變。由早期至今,基本上對于產品之追蹤工具技術,有以紙本紀錄為基礎之系統(tǒng),以條形碼為基礎的系統(tǒng)以及目前在快速發(fā)展中的無線射頻辨識(RFID)為基礎之系統(tǒng),本文就RFID應用于魚貨產銷做進一步分析。
圖( 1 ) 本文魚貨產銷範圍之界定
無線射頻辨識(RFID)為基礎
基本上,RFID 系統(tǒng)由三個主要成員所組成,如圖(2)所示。分別為讀寫器(RFID Reader/Writer)、RFID卷標(RFID Tag/Transponder) 以及后端服務器系統(tǒng)(Backend Server system) 。工作頻率在3 KHz及3GHz頻帶之間。若依其工作方式之差異則可概分為以微波或是以電磁等二種作為信號傳輸方式,分別如圖(3)與圖(4)所示。
圖( 2 ) 典型的RFID系統(tǒng)(呂永宗,2005)
圖( 3 )以電磁方式作信號傳播及電源產生之作動(頻帶為135KHz及13.56MHz)
圖( 4 )利用微波方式作信號傳播及電源產生之作動(頻帶為900MHz及2.45GHz)
圖( 5 )被動式RFID標籤(左)與主動式RFID標籤(右)
RFID標簽包含有記憶體晶片和射頻天線。記憶體可記錄供追蹤或辨識的內容;射頻天線其材質通常是銅或鋁,主要是用來接收/回應RFID讀寫器所發(fā)出來的特定頻率資料。其外形依其電源供應方式而可如圖(5)所示。RFID天線除了可將特定頻率的能量接收下來外,并透過不同之電流產生方式(低頻LF及高頻HF的頻段時,采用電磁感應的方式產生電流。而在超高頻UHF及微波Micro Wave的波段則是使用電路的共振方式產生電流)供給RFID晶片操作的直流電壓及穩(wěn)定電流。因此,RFID標簽能夠在沒有外加電源的情況下也能夠讓內部的RFID晶片電路動作。此外,若就電源供應與否為主要區(qū)別,RFID標簽可分成主動式(發(fā)射固定的訊號)或被動式(回應RFID掃瞄器的掃瞄)。被動式RFID標簽的電源取得是靠無線電磁感應所產生標簽所需要的電力,這種工作模式的RFID標簽稱為被動式(passive mode)。而有些RFID系統(tǒng),其RFID標簽內的電源是由內部電池提供而不經由外部RFID讀取器之收發(fā)天線發(fā)射電磁波感應電動勢而得到電源的方式,則稱為主動式(active mode) RFID標簽。通常,主動式的RFID標簽之可辨識范圍通常比被動式的辨識范圍大。
至于RFID讀寫器,其內部主要包含收發(fā)天線(antenna)、收發(fā)模組及控制電路。如圖(6)所示。RFID收發(fā)天線會不斷發(fā)射無線電波。當RFID標簽接近RFID收發(fā)天線時,會將RFID收發(fā)天線發(fā)射的無線電波能量儲存起來,以為RFID標簽作動時所需的電能。此時RFID標簽內的晶片會依照所接收到的命令對晶片內所儲存的資料或當下所接收到的資料進行運算處理,如對RFID標簽開機掃瞄(Power On)、重置(Reset)、補償(Calibration)、資料更正(Data symbol correct)、全域性指令(Global command)等協(xié)定的傳送。接著RFID標簽內的晶片會依照所設定的命令功能做回傳資料之動作,將RFID標簽內的識別資料以無線電波的方式傳送給RFID 讀取器以作為確認及下一步的控制動作 [Klaus, 2003]。
RFID應用于可追蹤性系統(tǒng)資料庫
儲存于魚市場之漁產品交易資料可以說是可追蹤性系統(tǒng)用來分析漁產品來源及去向之核心資料。
經過實地造訪數個產地及消費地魚市場之結果得知,不論是已改使用電腦拍賣系統(tǒng)之魚市場亦或是仍舊使用DOS魚貨銷售管理系統(tǒng)之魚市場,儲存于各魚市場之漁產品交易資料的內容仍屬大同小異,足以提供可追蹤性系統(tǒng)運作時,關聯(lián)出漁產品于運販商及魚市場承銷人之間的銷售網絡。
圖( 6 ) RFID讀寫器內部構造
RFID應用于可追蹤性系統(tǒng)資料庫儲
存于魚市場之漁產品交易資料可以說是可追蹤性系統(tǒng)用來分析漁產品來源及去向之核心資料。
經過實地造訪數個產地及消費地魚市場之結果得知,不論是已改使用電腦拍賣系統(tǒng)之魚市場亦或是仍舊使用DOS魚貨銷售管理系統(tǒng)之魚市場,儲存于各魚市場之漁產品交易資料的內容仍屬大同小異,足以提供可追蹤性系統(tǒng)運作時,關聯(lián)出漁產品于運販商及魚市場承銷人之間的銷售網絡。
圖( 7 )建議可追蹤性系統(tǒng)雛型所采用之資料庫模型架構
基本上,不論其魚市場所采用之魚貨銷售管理系統(tǒng)之型態(tài)為何(手記帳作業(yè)者例外),在各魚市場之基本流程之運作過程中,均可建立出符合本研究所提出之可追蹤性系統(tǒng)資料原型。本研究特地設計出一個可行方案,利用個人數位助理(PDA)以及RFID讀寫器之輔助,分別從魚市場為出發(fā)點,往上→養(yǎng)殖戶及往下→承銷人(大、小牌以至于消費者)搜集交易資料,逐步完整此一漁產品銷售網絡。
針對養(yǎng)殖漁產品交易資料
其中針對養(yǎng)殖魚產品交易部分需搜集從養(yǎng)殖戶到魚市場階段可用來可追蹤性漁產品銷售網絡之資料,本研究于此特提出一個整合個人數位助理(PDA)以及RFID讀寫器的交易資料處理及記錄裝置。搭配了RFID資料承載器之傳遞與資料共用機制,使得此等儲存于養(yǎng)殖戶到魚市場階段之資料得以在漁產品運送傳遞過程中被記錄。在本研究所設計之流程中,養(yǎng)殖戶與各魚市場處理魚貨之管理人員都將各配有一支含有RFID讀寫器之PDA(以下簡稱為RFID-PDA)。一筆養(yǎng)殖活魚(或鮮魚)交易一旦被敲定,一張名為『養(yǎng)殖魚貨證明』之RFID卡便在養(yǎng)殖戶利用RFID-PDA之設定下產生并交給運販商(或其代表),以供后續(xù)在魚市場之下貨作業(yè)中使用。當養(yǎng)殖戶回到養(yǎng)殖協(xié)會或產銷班等處所時,便可將此等交易資料依規(guī)定流程與上傳方法回傳至位于養(yǎng)殖協(xié)會或產銷班的交易資料管理伺服器中。一旦往后有需要查閱相關交易資訊時,再由養(yǎng)殖協(xié)會或產銷班之管理人員將該等資料回傳至管制系統(tǒng)之資料伺服器中,而成為可追蹤性系統(tǒng)可運用之重要資料之一。
魚市場下貨資料
此外,因為國內運販商常常有于一養(yǎng)殖戶(或多個養(yǎng)殖戶)之魚池載滿養(yǎng)殖漁產品后,在運送過程中依魚市場之遠近逐一卸下魚貨進行拍賣之特性。因此,本計畫為了完整描述此漁產品運送傳遞之特性,在工作流程中將要求各魚市場處理魚貨之管理人員利用其所配備的RFID-PDA于下貨作業(yè)之同時,讀取該批漁產品之『養(yǎng)殖魚貨證明』卡。并將魚市場編號、下貨數量、魚種及時間寫入『養(yǎng)殖魚貨證明』卡。此等資訊在整合『養(yǎng)殖魚貨證明』卡中與養(yǎng)殖戶相關之資料而成為『魚市場下貨資料』。同樣地,當管理人員回到魚市場辦公室時,便可將此等下貨資料依規(guī)定流程與上傳方法回傳至位于魚市場的下貨資料管理伺服器中。一旦往后有需要查閱相關交易資訊時,再由于市場之管理人員將該等資料回傳至管制系統(tǒng)之資料伺服器中,成為可追蹤性系統(tǒng)可運用之重要資料之一。圖(8)所示是為本文所提出之養(yǎng)殖戶-魚市場交易資料流程圖。
圖( 8 ) 養(yǎng)殖戶-運販商-魚市場交易資料流程圖
魚市場承銷人銷售資料
除了前述養(yǎng)殖戶-魚市場交易資料之外,已完成拍賣之漁產品的去向之記錄的機制亦為本研究設計重點之一。在本計畫中,為了使?jié)O產品銷售網絡更加完整,魚市場之承銷人(及其副屬小牌承銷人)將配置一部PDA以利其后續(xù)銷售資料之搜集與記錄。當魚市場拍賣結束時,承銷人將其拍定之漁產品運送至其他地方轉售給他人時,此PDA便可適時幫其記錄如銷售對象或地點、交易魚種及數量等。當承銷人隔日(或數日)回到其所屬公司時,便可將此等銷售資料依規(guī)定流程與上傳方法回傳至位于該公司銷售資料管理伺服器中。一旦往后有需要查閱相關銷售資訊時,再由相關管理人員將該等資料回傳至管制系統(tǒng)之資料伺服器中而成為可追蹤性系統(tǒng)可運用之資料。于本機制中,同屬一個大牌承銷人的小牌承銷人之交易資料將納入為該大牌承銷人之交易。圖(9)所示是為本文所提出之魚市場承銷人交易資料傳遞流程圖。
圖( 9 ) 魚市場承銷人銷售資料傳遞流程圖
魚市場交易記錄資料
如前所述,不論其現(xiàn)已使用何種漁產銷貨管理系統(tǒng),包含魚市場交易記錄資料、魚市場運販商基本資料及魚市場承銷人基本資料等即以不同之型態(tài)儲存于其中。為了配合朝向完整的漁產品可追蹤性系統(tǒng)架構的發(fā)展,本研究另外針對以運販商為中心朝上下一級(即養(yǎng)殖場與魚市場)可追蹤性系統(tǒng)發(fā)展,透過PDA以及RFID結合的利用提出一具體步驟以達成資料連結。至于供應鏈內之承銷人之后續(xù)作業(yè),本研究亦提出一利用PDA進行電子紀錄之作業(yè)模式,此點將有助于未來進行承銷至末端消費之資料連結,進而達成完整漁產品可追蹤性系統(tǒng)之最終目標。
討論與建議
目前臺灣在一個完整的漁產品可追蹤性系統(tǒng)建構中,仍有資料連結欠缺之處所需要相關的輔導配合措施方能建立。其一是將資料連結由魚市場往上一級至運販商時,即會出現(xiàn)他的上一級連結不足之處。本研究提出了一個利用PDA及RFID的裝置,將RFID標簽視為一個交換用的信物,建立了由養(yǎng)殖場經運販商至魚市場的一個完整連結方法。但漁產品提供者還包含了漁船以及貿易商又各有其作業(yè)型態(tài)必須加以探討。
其次是將資料連結注意焦點由魚市場往下一級移至承銷人時,所面臨的問題更為復雜。由于承銷人的行銷對象及管道的多樣化,以及涉及行銷商業(yè)訊息,令完整的可追蹤性系統(tǒng)在此處不易建立。本研究在報告中示范了一個利用PDA讓承銷人進行大部份銷售對象及數量的建立,而此資訊考量其商業(yè)機密,僅在必要時供中介機構檢閱進行不同承銷人之間的交叉比對以獲取所需之訊息。
透過本追蹤管理系統(tǒng)向下追蹤魚市場魚貨之銷售流向,并向上回溯魚貨之來源,可初步達到魚市場銷售魚貨之品質管理追蹤,對于消費者購買漁產品可增加多一層之保障,并提升消費者對本土漁產品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