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

技術

物聯網世界 >> 物聯網新聞 >> 物聯網熱點新聞
企業(yè)注冊個人注冊登錄

余承東回應鴻蒙OS十大疑云: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2019-08-12 09:09 量子位

導讀:如鴻蒙如何實現諸多能力、如何開源、大家何時能夠體驗,以及將來會如何發(fā)展等等。發(fā)布會后,華為消費者BG CEO余承東、華為消費者BG軟件部總裁王成錄,就集中對這些質疑作出解答。

華為鴻蒙(HarmonyOS)面世,有贊美,更有質疑。

發(fā)布會后,華為消費者BG CEO余承東、華為消費者BG軟件部總裁王成錄,就集中對這些質疑作出解答。

比如鴻蒙如何實現諸多能力、如何開源、大家何時能夠體驗,以及將來會如何發(fā)展等等。

量子位基于余承東和王成錄的回答,梳理出十大問題,帶你完整了解鴻蒙OS的來龍去脈和未來野心。

余承東回應鴻蒙OS十大疑云: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第一問:鴻蒙OS為安卓備胎而生?

余承東說,鴻蒙OS是面向未來的操作系統,且是一個面向AI的操作系統。

華為邏輯,未來將是萬物互聯的時代,這對操作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僅要流暢,也需要安全。但是現有的解決方案,都不如人意。

余承東列舉3大不足:

首先,安卓和Linux操作系統內核龐大冗余,難以保證不同終端的體驗流暢。

其次,多終端設備中存儲著越來越多的敏感信息,安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 當前的操作系統中,軟件生態(tài)與硬件綁定,跨終端體驗難以保障,也降低了開發(fā)效率。

不過,谷歌和蘋果,也已經致力于發(fā)展新的OS,但余承東說,它們仍舊面臨困難與瓶頸。

余承東回應鴻蒙OS十大疑云: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比如,谷歌正在投入400人開發(fā)“大一統”的Fuchsia系統,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是微內核,但并不是分布式設計,性能較差。

至于蘋果公司,使用的是混合內核,現在系統逐漸分裂,而且生態(tài)又封閉。

所以鴻蒙OS為何而生?就是為未來而生,有時代背景,目的是實現OS與硬件綁定,生態(tài)與OS耦合。它也是華為消費者業(yè)務未來5-10年的長期戰(zhàn)略——全場景智慧生活戰(zhàn)略的核心。

而且一開始也不為替代安卓或是安卓備胎,但緊張的國際局勢對鴻蒙OS既定路線產生了直接影響,逼快了鴻蒙OS的發(fā)布過程。

余承東原話:“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余承東說,這一系統計劃在2020年秋天發(fā)布,為了能夠現在發(fā)布,華為內部有近5000人團隊加班加點在做開發(fā)工作。

發(fā)布會當日恰逢余承東50歲生日,他說之前已經考慮過退休生活了,但被美國這么一打壓,覺得還有很多事情可做、要做。

第二問:鴻蒙OS適用全場景到底是什么意思?

華為的官方定義是,基于微內核的全場景分布式OS。

余承東回應鴻蒙OS十大疑云: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最核心的亮點,是實現了模塊化解耦,對應不同的設備可彈性部署。余承東專門放了一頁PPT介紹。

它不僅適用于手機、電腦、平板,還適用于可穿戴設備、車輛、音箱等各個平臺。

余承東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它的“彈性”空間還有很大。

比如,其高效率鏈接和低時延的調整,也使其更適用于工業(yè)領域。

而且,可彈性部署不僅僅是部署就完事兒了。

它還能將被彈性部署的硬件的能力虛擬化,將其作為共享資源,更有效率地利用起來。

華為介紹稱,這是分布式架構首次用于終端OS,可以實現分布式任務調度、分布式數據管理,并實現跨終端無縫體驗。

第三問:鴻蒙OS可彈性部署只是口號?

余承東說,模塊化解耦,是鴻蒙OS實現不同設備彈性部署的關鍵。

到底怎么彈性的呢?并沒有怎么說。發(fā)布會后,王成錄解釋了。

余承東回應鴻蒙OS十大疑云: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解耦是從邏輯上對現有的軟件系統架構解耦,而不是直接切割代碼解耦。

解耦后。寫好各種通用接口文件,里面詳細記錄每個模塊適用于什么樣硬件配置的設備,它們的線程和交互進程通信是怎樣的。

碰到新的硬件時,鴻蒙OS會根據硬件的處理器能力、內存大小、ROM、麥克風等等各種硬件環(huán)境自動適配相應的模塊上去,實現可彈性部署。

這就是鴻蒙OS能夠適用于GB級別的電腦手機、MB級別的智能手表,KB級別的小型智能家居設備的基礎。

現在,鴻蒙OS中這樣不同的模塊之間接口通用文件有8000多個,能夠適用于更多終端設備。

王成錄說,這些是競爭對手抄不走的,不僅要人、要錢還要創(chuàng)意。

他介紹稱,這項工作早在開發(fā)EMUI 5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當時動用了團隊40%的人力,對基于安卓內核的軟件架構進行了梳理,將操作系統模塊化。

第四問:所謂跨終端無縫體驗,不就是一個云服務嗎?

跨終端無縫體驗聽起來玄乎,仔細一琢磨,不就是一個云服務嗎?

王成錄說,不是。在鴻蒙OS中,已經沒有云和端的區(qū)別,云就是一個巨大的端。

最核心的技術在于軟總線技術,基于軟總線技術,時延不是問題。王成錄說,這其中用到了許多華為在通信領域的技術積累。

這一技術實現了極簡協議,將四層協議棧精簡為一層,提升了有效載荷,來實現交互極簡、更快發(fā)現、更快連接。

余承東回應鴻蒙OS十大疑云: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多優(yōu)秀呢?低時延(端到端時延小于20ms)、高吞吐(有效吞吐高達1.2Gbps)、高可靠(抗丟包率高達25%)。

然后,也有人“砸場子”,問他這和蘋果系統中跨終端鏈接有和不同?這不早就實現了嗎?尤其是iOS 13,能把iPad當畫板。

王成錄回應說,蘋果iOS 13的確和鴻蒙OS的一些功能有相似之處,但核心上還有很大差別。

安卓或者iOS系統生態(tài),是為手機硬件設計的,當出現新的硬件形態(tài)時,就會基于原有系統設計出新的系統來適配硬件,比如這次蘋果就專門高出了一個iPad OS。

但鴻蒙OS的定位就是全場景系統,適用于各種硬件,而不是根據硬件去開發(fā)新系統。

在這樣的設計下,系統在各個不同的設備之間通信,難度就大大降低了。

應用到多設備協同上,還有另外一個聽起來很玄乎的技術:硬件能力虛擬化。

這到底是什么?最直接的一個例子是華為在開發(fā)者大會上放出的一個Demo。

余承東回應鴻蒙OS十大疑云: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將手機與無人機連接后,再與人進行視頻通話,對方可以看到無人機攝像頭拍攝的實時視頻。

其中,手機通話功能是手機獨有的,但是攝像頭是無人機上的。

王成錄說,這就是硬件能力虛擬化和軟總線技術結合后實現的能力。

將你擁有的設備硬件抽象化,然后組成軟件能力單元,做成一個硬件庫。

硬件與硬件不只是相互高效通信那么簡單,而是真正的硬件能力共享。

具體如何實現的?

他當場舉了一個打印機的例子。當我們在Windows系統上發(fā)出打印需求時,無論什么樣的打印機都能執(zhí)行打印命令,背后的原因在于驅動文件與Windows系統進行了鏈接。

這與鴻蒙OS實現硬件能力虛擬化,也多有相似之處。

第五問:一次開發(fā)多平臺部署,是不是忽悠人?

雖然很多人都想著一次開發(fā)多平臺部署,蘋果也多次提到這一宏偉目標,想讓iOS應用遷移到Mac上,強化Mac系統,但還是步履蹣跚。

鴻蒙OS怎么就敢說一次開發(fā),多平臺部署?解決方案是面向多終端開發(fā)的IDE。

華為表示,這可以提供屏幕布局,控件以及交互的自動適配。

也支持控件拖拽,面向預覽的可視化編程,支持一次開發(fā),多端部署。

余承東回應鴻蒙OS十大疑云: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余承東表示,開發(fā)者借助分布式能力Kit開發(fā)跨終端應用,能夠像開發(fā)普通應用一樣簡單。

王成錄說,這背后也是將UI進行抽象解耦,進行不同的硬件適配,這和上面提到的可彈性部署有不少相似之處。

第六問:鴻蒙OS比安卓更強更安全,是不是吹牛?

余承東說,鴻蒙OS性能比安卓更高、更安全。

這體現在哪?

首先說性能,最直接的體現就是,IPC(進程間通信)性能,這對于提升系統性能至關重要。

余承東說,安卓沿用Linux內核調度機制,是一種面相服務器負載的公平調度模式,難以保障用戶體驗。

而鴻蒙OS,分布式調度技術,可以負載實時分析預測,匹配應用特征實現資源精準調度,相應時延降低了25%。

余承東回應鴻蒙OS十大疑云: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余承東打了個比方,Android系統就像各種車輛都擠在同一個車道,而鴻蒙OS相當于給道路劃分出了快車道、慢車道、自行車道,各個進程之間不會相互堵塞。

基于這樣的調度方式,鴻蒙OS進程之間通信效率,比谷歌新開發(fā)的微內核系統Fuchsia還要高出5倍,比實時操作系統QNX還要高出3倍。

更為關鍵的是方舟編譯器。

華為方舟編譯器是首個取代安卓虛擬機模式的靜態(tài)編譯器,可供開發(fā)者在開發(fā)環(huán)境中一次性將高級語言編譯為機器碼,經過編譯后,最多可以實現60%的性能提升。

然后是安全。

在這方面,余承東的說法是,將微內核技術應用于可信執(zhí)行環(huán)境(TEE),通過形式化方法,重塑可信安全。

這種形式化方法,是利用數學方法,從源頭驗證系統正確,無漏洞的有效手段。之前主要應用于航空與芯片設計等領域,實現起來極為復雜,一行程序代碼,需要100行驗證代碼。

余承東回應鴻蒙OS十大疑云: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鴻蒙OS首次將形式化方法用于終端TEE。更為關鍵的是,微內核天然無Root,細粒度權限控制從源頭提升系統安全。

相比之下安卓采用的是宏內核,將系統底層功能、組件和驅動都打包成一個大內核,安全權限依靠Root。

在安卓系統中,只要掌握了Root權限,真的就能為所欲為了。

余承東回應鴻蒙OS十大疑云: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如第一問中所說的那樣,微內核的設計中,系統底層功能、組件和驅動都是模塊化設計,外核服務相互隔離,獨立加密,從而更加安全。

但有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全場景部署了之后,安全等級比較弱的設備,不就成了突破口嗎?

王成錄說,解決這一顧慮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加強對設備的認證與信任機制,保證都是正規(guī)廠商的設備。

其次,數據分布式存儲,用的時候再集中起來,這樣會更安全。

第七問:手機上不能體驗到鴻蒙OS?

鴻蒙OS發(fā)布之后,不少人非常關注的是,能夠在手機上體驗鴻蒙OS嗎?

余承東說,其實鴻蒙OS在手機上的適配已經完成,隨時可以切換,而且只需要一夜就可完成切換。

現在優(yōu)先使用安卓,是處于支持谷歌和生態(tài)系統的考慮。只要谷歌不讓用,隨時可以切換過來。

言下之意,不出意外基本很難推鴻蒙OS手機了。

不過,盡管沒有鴻蒙OS系統的手機,也可以在手機上感受到鴻蒙OS的特性。

余承東回應鴻蒙OS十大疑云: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王成錄說,EMUI 10中,已經采用了不少鴻蒙OS的能力,比如硬件能力互助共享、一次開發(fā)多端部署、分布式安全等等。

除了手機之外,鴻蒙OS已經逐步應用到了其他硬件上。

今天發(fā)布的榮耀智慧屏產品,就是首款搭載鴻蒙OS的產品,之后會逐步應用在其他設備上。

第八問:鴻蒙OS開源會在GitHub上開源嗎?

直說鴻蒙OS開源兩個字,盡管現場一陣驚呼,但很多人是不會買賬的。

因為沒有給出來開源地址。

余承東回應鴻蒙OS十大疑云: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會在GitHub上開源嗎?如果美國封禁了怎么辦?

王成錄說,因為GitHub在美國,希望和國內的一些合作伙伴,組件國內的開源社區(qū)。

他透露,一兩個月后,中國的開源基金會將正式運營起來。但現在正式名稱還不確定。

而且,國內的開源基金會也將借鑒國外的運作模式,根據大家在社區(qū)的貢獻來確定大家的排名。

此外,在開發(fā)者大會上,王成錄也正式宣布了方舟編譯器的開源計劃,2019年8月框架開源,2020年之后會完整開源。

第九問:鴻蒙OS計劃表如何?

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是,鴻蒙還不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系統。

鴻蒙也不是完美的,至少現在它還不是一個完全微內核的系統:其使用的內核是Linux內核、鴻蒙微內核以及LiteOS。

未來,將會把所有內核替換成微內核。王成錄說,這大概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

最后,余承東放出了鴻蒙的未來規(guī)劃,從中可以看出,上文提到的不少技術,都還在研發(fā)中。

余承東回應鴻蒙OS十大疑云: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現在是鴻蒙OS1.0版本,實現的功能有:

基于開源框架、關鍵模塊自研;分布式架構;方舟編譯器;確定時延引擎;TEE微內核形式化驗證;多終端開發(fā)IDE(Beta)。

落地產品為智慧屏。

到2020年推出鴻蒙OS2.0,將會實現:

內核及應用框架自研;通用微內核架構;高性能圖形棧;支持多語言統一編譯;多終端開發(fā)IDE;滿足車規(guī)級標準。

落地產品為:創(chuàng)新國產PC;手表/手環(huán);車機等。

2021年,推出鴻蒙OS3.0,實現軟硬協同優(yōu)化;垂直加速文件系統;軟硬件協同高性能IPC。

落地產品的為音箱、耳機等。

第十問:鴻蒙OS有何不足?

最關鍵的弱點,在余承東的言語之間也有所透露——生態(tài)。

這是蘋果iOS和谷歌安卓的優(yōu)勢所在,也是各個操作系統死于非命的重要原因。

余承東說,這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漏洞。

開源也是考慮于此,希望給人信任,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共建鴻蒙生態(tài)。